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HTX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Kraken交易所,交易所权威推荐,全球交易所排名,虚拟货币交易所排名,加密货币,加密货币是什么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用阳光取火的方式成功点燃,随即开始希腊境内的火炬传递。3月31日,象征和平、友谊、希望的奥运圣火抵达第29届奥运会主办地北京,亲手点燃圣火盆,并宣布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开始。上届奥运田径冠军刘翔从手中接过火炬,4月1日火炬前往阿拉木图开启全球“和谐之旅”。5月4日火炬进入我国海南省开始境内传递,8月6日祥云火炬将回到北京,并于8日晚点燃主会场“鸟巢”的主火炬,圣火将照耀北京上空整整17天。
奥运圣火在古希腊奥运遗址点燃,是对古代奥运精神的一种缅怀与敬畏,也是对人类早期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从第一次奥运圣火点燃至今,已经过去2800多年了。人类经历了多少战争与劫难、禁锢与黑暗,但人类永不放弃对和平光明的追求。传递圣火,就是传递光明、幸福与和平。圣火越过高山大海,经过城市乡村,无论传到哪里都会吸引无数的目光,让人心潮激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通过这团来自太阳神的圣火,感受到同样的关怀与温暖、关爱与希望。圣火向世界传递的,不啻是和平的信息,更是一种永恒的普世价值。圣火与人类文明结下的不解之缘,使它无比灿烂!
圣火点燃与火炬传递离不开科学。在晴天,当抛物线沿对称轴旋转,就能得到一个抛物面,让平行光线经反射使抛物面“聚焦”,以足够的采光面对准太阳,使焦点达到着火点温度时,圣火就会点燃。为了使奥运圣火鲜艳夺目,历届奥运会主办者曾使用火药、硫磺、树脂、萘、橄榄油、四氮六甲圜等作为火炬燃料,最后选择了金属镁。金属镁虽能发出炫目的光芒,但飞溅的火星却会烫伤火炬手的手臂。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将24%的丙烷和76%的丁烷压缩成液态装在罐中做火炬燃料,此后,液化气成了奥运火炬的首选。因为燃烧的物质呈气态,奔跑中的火焰总是闪烁跳跃,这使圣火更具魅力了。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开幕不久突遇瓢泼大雨,体育场上的主火炬被浇灭了,在场的一名官员急中生智掏出打火机使圣火重新复燃。某届奥运会还发生过一股大风吹熄即将在全球接力的火炬的尴尬事,这是因为“火三角”中的“燃料”被风带走而来不及补充,从此火炬设计者就对“火三角”的巩固和加强进行艰苦的科学攻关。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采用的是双火焰结构,两股火焰互相“保驾护航”,使圣火传递万无一失。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以65%的丁烷和35%的丙烷为燃料,克服了液态燃料汽化吸热引起的燃料罐压力降低,这种火炬在每小时65公里的大风大雨中仍会熊熊燃烧,使“火三角”变成了“铁三角”。
每一届东道主都为圣火的传递绞尽脑汁奇招百出。除了让火炬手迈开双腿奔跑外,还选用自行车、大篷车、汽车、火车、轮船、超音速飞机和马匹、骆驼、狗拉雪橇、跳台滑雪、空中跳伞等一切可以想象的手段。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推出水下火炬传递形式:由澳大利亚生物学家邓肯在大堡礁海域4米深的水下手擎火炬潜泳3分钟,创造了“水火交融”的世界奇观。进入电子航天时代的今天,有人设想将奥运火炬的传递扩展到太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就别出心裁,用一个特制的传感器用来收集火焰离子的全息信号并将能量进行储存,后转换成对应的激光束点燃起火焰。这一“高科技”虽然近似神话,却因在传递中失去了“火”的实体只剩下“火”的信息,偏离圣火传递的初衷而被取消。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曾想将火炬送上航天飞机,但出于安全考虑,美国宇航局只批准航天飞机搭载熄灭的火炬,这一历史性创意也未能实现。
火炬手中不乏誉满天下的社会名流与文体明星,也有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和神秘人物著名或“非著名”的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是飞抵希腊进行传递的五位火炬手之一,76岁的刘鸿亮不仅是著名环保专家,更是中国奥运第一人、民国时期短跑名将刘长春之子。刘鸿亮说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李兴钢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创意大师奥运主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参与“鸟巢”设计让他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鸟巢”凝结了他5年的心血、智慧与人生梦想。李兴钢兴奋地说:“当我举起奥运火炬,就体验到一种简单的纯净和圣洁,这便是科学的魅力!”
6月12日上午,奥运火炬在贵阳传递,第一棒火炬手是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山西省太原站火炬手中,青年科学家贺志强颇引人注目,他参与研发的汉卡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数字化问题,作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联想研究院院长,如今他正率队走在中国PC领域科技创新的最前沿。6月28日,奥运火炬在著名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递。早上8时,首位火炬手、英雄航天员费俊龙缓缓起跑。接着,6艘神舟飞船发射的“零号指挥员”郭保新和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依次接过火炬,登上106米高的发射塔架第11名火炬手是35岁的谌延政博士,他为神舟一号到六号的数据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22名航天界火炬手的接力传递,航天城党委书记刘克仁最终点燃圣火盆。